重要提示:本文转载自华鑫研究公众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其他任何投资者在阅读本服务号所有文章前,请自行评估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在阅读本服务号所有内容后所产生的一切投资行为与本公司无关,华鑫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服务号或阅读相关文章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读者视为华鑫证券的客户。
核心要点
本周市场有美债震荡回落、中美关系缓和、万亿国债增发、工业利润改善、汇金买入ETF等多重利好,情绪面、交易面、基本面均有好转,A股触底反弹正当时,把握科技成长、中游制造和顺周期投资机会。
现实背景:中央谋发展,地方控风险
居民加杠杆动能不足、企业融资意愿有限和地方政府重心在化解债务,很难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央政府目前杠杆率处于偏低水平,是本轮加杠杆主力,增发万亿国债释放出新一轮稳增长的重要信号。
政策信号:财政扩张,货币配合
复盘历史上六次年中调整中央预算,稳增长信号显著,财政扩张后,央行通常会配套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经济多在半年左右企稳回升。跨期稳增长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夯实经济基本面,助力股市和汇市修复。
投资机会:触底反弹,关注成长和顺周期
增发国债成效显现后,经济悲观预期得以扭转,A股多会触底回升,特别是上证50、沪深300等宽基指数有较高的胜率。后续关注三大方向:1)流动性改善、产业催化的消费电子、半导体国产替代、国产算力等科技成长;2)库存回补、景气好转的汽车、家电、军工、轻工等中游制造;3)直接受益国债增发的有色、建筑建材、水利、非银等顺周期方向。
情绪总览:内外恐慌情绪缓和,北上净流出放缓
本周成交额大幅增加,换手率显著上升,市场活跃度提升。国内外恐慌情绪有所好转,北向连续两天净流入,本周小幅净流出,环比少流出236亿元,出逃压力大幅缓和。
下周关注:美联储11月FOMC和国内10月PMI
本周美国地产销售和三季度GDP超预期,但PCE回落,当周申请救济金人数超预期上行,美债空头出现转多。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延续修复,补库信号再现。下周是超级央行周,关注11月美联储FOMC和国内10月PMI。
风险提示
(1)美联储延续偏鹰(2)巴以冲突升级(3)政策不及预期
10月24日,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国债和预算调整决议,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 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2023年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万亿国债增发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化债,中央加杠杆信号明确,财政开始发力,窗口期再度打开,提振市场情绪和预期,助推沪指重返3000点。
现实背景:中央谋发展,地方控风险
杠杆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A股主线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非常典型的是, 2003年企业加杠杆带来了“五朵金花”(钢铁、汽车、石化、电力及银行)行情;2008年末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后,地产政府加杠杆助推“铁公基”行情;2013-2020年居民加杠杆开启了“消费升级”行情。通过对当前各部门杠杆率现状分析发现,居民杠杆率阶段性达峰、企业杠杆率已持续处于高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承压,仅有中央政府杠杆率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少空间,所以成为本轮加杠杆的主力,万亿国债增发和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同步进行,财政扩张正当时,政策窗口期再度打开。
(1)居民部门杠杆率阶段性达峰,居民加杠杆动能不足。截至2023年二季度数据,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至63.5%,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1.5%。居民杠杆率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持续在60%以上的高位震荡,当前已处于历史最高点,与欧元区、日本的居民部门杠杆率十分接近,加杠杆空间相对有限。居民杠杆率增速自2020年底开始明显放缓,近两年半仅增长了1.2%,显著低于2018年三季度至2020年底这两年半10.7%的同比增速,这也反映了目前居民杠杆率已达顶峰区间,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阶段性升高,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不断回落,私人部门融资需求萎缩。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居民加杠杆主要用于房地产,这两年地产市场较为低迷,房价预期偏弱,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首度负增长。而且私人部门资产收益率呈趋势性下降,开始主动去杠杆并追求安全资产,导致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持续弱化。
(2)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企,企业融资意愿不足。非金融企业也是中国加杠杆的主力,也是目前中国杠杆最高的主体经济部门。自2017年一季度起,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在150%-170%的高位区间震荡运行。截至2023年二季度,企业部门杠杆率已攀升至历史顶峰167.8%,环比上升0.8%,同比上升7.5%。从国际方面对比来看,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远高于美国的77.2%、日本的117.10%和欧元区的100.60%,中国企业部门加杠杆空间已非常有限。除此之外,虽然整体企业融资成本持续走低,但更低的投资回报率预期抑制了企业的融资意愿,造成了流动性大量淤积在居民和企业储蓄上,无法有效转化为消费与投资,削弱了货币宽松效果,加大了宽信用难度。
(3)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高,当务之急是化解债务。2020年疫情之后,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显著上升,拆解来看,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是政府杠杆率持续攀升的主要推动力。截至2023年二季度,地方政府杠杆率已较2020年一季度增加了7.8个百分点,较中央政府杠杆率多提升了3.8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也相应上行了2个百分点,目前已抵达历史峰值31.20%。地方政府杠杆率持续攀升的原因主要在于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根据10月28日的《2023年9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8.9万亿元,虽然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但是环比上升了0.39%、同比上升了3.33%。再考虑到各种隐性债务,现在地方政府杠杆率基本上都到了警戒线水平。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化债压力,地方债务压力化解是2023年政府工作的重心,一揽子化债正在推进中,旨在“化存量、控增量”,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已十分有限。
(4)中央政府杠杆率持续低位运行,加杠杆空间值得期待。虽然自疫情以后,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也有所上升,但是增速相对平稳,一直在17%至21%的区间内小幅波动。对比国际主要经济体的政府部门杠杆率水平,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按名义价值计)目前处于79.4%,远低于美国、日本、欧元区的110.1%、229%和91.8%,加杠杆空间较大。而且与国际上政府杠杆主要由中央政府负担不同,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的提升主要由地方政府加杠杆推动,但如上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部门目前债务风险高企,这就意味着比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加杠杆是更好的选择,也是这次增发国债和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现实背景,中央政府部门加杠杆,可弥补其他部门加杠杆空间有限所带来的缺口。
综合来看,目前居民部门杠杆率、企业部门杠杆率和地方政府杠杆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居民信心尚未修复、企业融资意愿有限和地方政府重心在化解债务,很难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观中央政府目前杠杆率处于偏低水平,是最有能力加杠杆的主体,已成为本轮加杠杆主力,增发万亿国债释放出新一轮稳增长的重要信号。
政策信号:财政扩张,货币配合
其实从2022年以来,市场一直期待增发特别国债助力“稳增长”,但一直迟迟未能落地。三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后,且四季度调节预算与赤字并不常见,市场普遍降低了四季度增发特别国债的预期,这也是前期股市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10月24日增发万亿国债实属“意外”,政策信号十分明确。
2.1
历史复盘:中央加杠杆有助于经济企稳回升
历史上曾有过六次年中调整中央预算,其中三次涉及赤字调整(1998年8月、1999年8月、2000年8月),而另外三次赤字率不变,其中一次调整国债限额(2007年6月)、一次调整中央收支结构(2008年6月)、一次调整央地预算分成结构(2016年10月)。
复盘发现,中央预算调整的稳增长信号显著,为对冲增发国债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央行通常会配套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从最终成效来看,除2007年和2008年这两轮由于前期经济过热和“黑天鹅”事件频发导致GDP增速放缓外,其余轮次均对GDP增速有明显的助力,通常在半年左右企稳回升。
第一次年中预算调整(1998年8月):千亿国债增发+降息降准,货币流动性迅速在一月内恢复上行,GDP增速半年内企稳回升。此次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即1998年列入中央预算支出5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将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剩下的1999年500亿元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举借,不列入中央预算。此次国债增发资金主要是为了定向补充四大行的资本金,用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解决银行坏账高企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对冲此次国债增发带来的流动性紧缩问题,央行开启了宽松货币政策。1998年3月起央行开始快速降息降准,年内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了5%,由之前的13%下降到8%,更是在年内三度降息合计约1.15%。此轮宽松货币政策有效的对冲了国债增发带来的流动性紧缩隐患,M2仅在当月小幅下跌了0.5%,次月起便恢复了上行趋势,流动性维持在适度宽松区间。
在这次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组合拳下,当年年底GDP增速较年中提升了2.2%,且在1999年前两个季度分别同比提升了1.6%和1%。
第二次年中预算调整(1999年8月):600亿国债增发+进一步降息降准,货币流动性维持在合理充裕区间震荡运行,GDP增速半年内企稳回升。此次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300亿元由中央政府举借,列入当年中央财政预算,相应扩大中央财政赤字,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1503亿元扩大到1803亿元;剩余300亿元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举借,不列入中央财政预算。此次增发国债主要在通货紧缩、增长乏力的经济背景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
这次配套了更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1999年6月,央行平均调降存、贷款年利率1%和0.75%;1999年11月21日起,存款准备金率下降2%,即由之前的8%下降到6%。此次国债增发以及配套宽松货币对冲政策使得M2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小幅下跌,但是依旧保持在14%-16%的合理充裕区间内运行。GDP则在2000年初企稳上行,环比增幅达2%。
第三次年中预算调整(2000年8月):500亿国债增发+货币政策维持稳健,货币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GDP增速半年内企稳回升。增发500亿元国债,全部纳入中央预算,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2298亿元扩大到2798亿元。2000年在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建设项目亟需资金投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宏观背景下,增加国债以巩固发展势头、加快项目进度、推动产业和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在货币政策方面,2000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虽未继续降息降准,但也实施了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施储蓄实名制等一系列举措调控货币供给,使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此轮年中预算调整,由于并未配套效果较为明显的“双降”政策,M2自8月起保持在13.5%-15.5%的区间内震荡运行。GDP在2001年一季度其环比和同比均恢复上行趋势,涨幅分别为2%和0.8%。
第四次年中预算调整(2007年6月):1.55万亿国债增发+货币政策转向“从紧”, GDP增速在政府预期内降温。增发1.55万亿特别国债,此次增发不纳入当年中央预算,不涉及调整当年赤字,仅相应调整国债余额限额。当年国债余额限额由年初预算的37865.5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53365.53亿元人民币。此次增发特别国债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口常年保持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大幅上升。为了充分利用外储、实现多元化投资,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储备及中央汇金公司股权。在货币政策方面,与前面三次不同的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自2007年3月18日起,年内六次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年初的2.52%上调至年底的4.14%,共计调增1.6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当年3月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M2在接下来的半年继续维持着高位运行的趋势,而GDP在政府调整货币政策、有意压制经济过快增速的情况下开始增速放缓。
第五次年中预算调整(2008年6月):中央收支结构调整+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流动性维持中性,GDP在黑天鹅事件影响下增速放缓。设立700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此次预算调整不涉及当年赤字调整,而是相应调整当年中央收支结构。基金来源主要为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2亿元中调入600亿元、从车辆购置税中调整安排50亿元、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列收列支的彩票公益金中调整安排10亿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40亿元。而货币政策方面,在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历史性的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及时从“偏紧”转向为“适度宽松”,自9月16日起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连续5次降息,累计幅度达到2.16%。与此同时,央行也先后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行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调200BP,中小行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调400BP。
在前期货币流动性偏高、国内外地缘政治因素拖累的情况下,此轮预算调整和货币宽松并未继续提升市场流动性,M2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平均下跌了2%左右,但依旧保持在14.5%-18%的区间内运行。GDP在国内外黑天鹅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延续放缓态势,在9个月后企稳恢复上行趋势,并在2010年3月再次登顶12.2%。
第六次年中预算调整(2016年10月):央地预算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维持稳健,货币流动性平稳运行,GDP增速在一个季度内反转上行。此次年中中央预算调整不涉及赤字增加、预算收支总额增加,只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支结构。具体为增加1780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的税收返还,相应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增加1780亿元。与此同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应因上划中央而减少1780亿元,但因中央新增对地方税收返还而增加1780亿元,两者相抵,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不变。因为此次预算调整不涉及国债增发,对于货币流动性影响不大,所以央行仍然保持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M2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在11%-12%的区间内继续平稳运行,而GDP增速也在下一季度由小幅下行转向为小幅上行,后续一年持续在6.8%-7%区间内震荡运行。
2.2
政策信号:稳增长、稳信心、保汇率
此轮增发国债、调整中央预算旨在稳增长、稳信心,结合历史经验和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接下来可重点关注以下政策信号:
(1)稳增长加码,经济修复有望提速,有助于提振稳定市场预期。从历史上看,我国此前有过4次年中增发特别国债、3次增加赤字,基本上都促使了GDP在半年内企稳回升。此次增发国债、预算调整时间相对最晚,且安排于今明两年分别使用5000亿元,这一方面显示了当前的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固,仍需政策加码持续稳固修复成果,更重要的是凸显了2024年稳增长的决心,预示着接下来将继续施行偏扩张、偏宽松、偏刺激的财政政策,2024年GDP目标可能仍维持在5%左右。
(2)2024年赤字压力减轻,打开政策空间。此次预算调整涉及到赤字调整,于2023年增加了5000亿元赤字,赤字率由常规年份的3%突破至3.8%,这打开了我国中央财政空间,2024年赤字压力将有望得到缓解,这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3)中央政府发力发展、地方政府继续专注化债,将助力市场风险偏好复苏。此次赤字调整主要在中央财政预算层级,属于典型的“中央加杠杆”,这将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市场对于地方债务危机的担忧,有助于市场风险偏好复苏。
(4)货币政策有望宽松,以对冲增发国债带来的流动性压力。过往的六次年中预算调整,其中有三次配套了降息降准的宽松货币政策。而且截至9月份,M2同比增速已连续下降了7个月,由2月份的12.9%降至9月份的10.3%,当前货币流动性处于中性稳健的状态。预计接下来央行会实施对冲性MLF超额续作、降息降准等,精准配合以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
(5)稳汇率仍是政策要义,从逆周期因子调节到夯实经济基本面。2023年海外持续加息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较为承压,之前为稳定汇率,逆周期调节因子持续发力,调节力度创下2022年10月以来新高,助力汇率确认7.3的政策底。增发国债后,货币政策虽有宽松空间,但仍会平衡流动性和汇率稳定的关系,并试图从中央加杠杆夯实经济基本面,为汇率稳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投资机会:触底反弹,关注成长和顺周期
复盘前六轮中央预算调整后的A股市场表现:指数方面,历次增发国债、调整中央预算对A股市场的提振信心效果较为显著;风格方面,短期稳定风格较为突出,后续各类风格轮番演绎;行业方面,建筑、非银金融、上游资源顺周期等直接受益。
第一次年中预算调整(1998年8月):此轮增债资金主要用于解决银行坏账问题,预算调整后股市迅速企稳回升,金融行情占优。宽基指数方面,此轮预算调整后,上证指数在5个交易日后便确认市场底开始企稳回升,此轮企稳用时相对较短,随后在第60、180个交易日内持续维持上升趋势,深证成指跌幅也小幅放缓。行业表现方面,5个交易日后,纺织服饰、建筑材料、钢铁涨幅排名前三;60个交易日后,社会服务、国防军工、有色金属涨幅排名前三;180个交易日后,非银金融、国防军工、通信涨幅排名前三。
第二次年中预算调整(1999年8月):此轮增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扩大内需,股市在预算调整4个月后企稳回升,基建、TMT板块领涨。宽基指数方面,此轮股市企稳费时较长,沪指在四个月后的1999年12月底开始触底回升,随后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分别在180个交易日后回升了17.83%、14.73%,这反映了相较于外部性冲击事件,在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增发国债等刺激性经济政策对股市的企稳效率相对较低。行业表现方面,5个交易日后,机械设备、农林牧渔、建筑材料抗跌性排名前三;60个交易日后,传媒、农林牧渔、建筑材料抗跌性排名前三;180个交易日后,计算机、传媒、建筑材料领涨。
第三次年中预算调整(2000年8月):此轮增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股市在预算调整1个月内恢复平缓上行,利好基建、上游资源顺周期板块。宽基指数方面,沪指自中央预算调整一个月内后企稳回升,后续回升速度较为平稳,在第60个、180个交易日分别回升了1.86、6.73个百分点。深证成指涨跌幅则在-2%至1%的区间内小幅波动。行业表现方面,5个交易日后,轻工制造、农林牧渔、医药生物涨幅排名前三;60个交易日后,通信、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涨幅排名前三;180个交易日后,建筑材料、基础化工、汽车涨幅排名前三。
第四次年中预算调整(2007年6月):此轮增债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外汇储备、增加外储资金运营效率,股市短期震荡后继续攀升,周期风格持续领涨,上游资源、通信产业表现较优。宽基指数方面,各指数短期震荡后均在30个交易日后恢复上行,指数增幅均超35%,180个交易日后除沪指外其他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证1000增幅最高达24.04%。风格表现方面,周期风格持续领涨。行业表现方面,5个交易日后,煤炭、钢铁、通信抗跌排名前三;60个交易日后,煤炭、有色金属、钢铁涨幅排名前三;180个交易日后,农林牧渔、通信、煤炭增幅排名前三。
第五次年中预算调整(2008年6月):此轮资金主要用于灾后重建,股市在5个月内见底回升,成长、稳定风格轮番演绎,电力设备、建筑材料、汽车行业表现较优。宽基指数方面,在国内汶川地震突发、国外金融危机蔓延的经济形势下,沪指在5个月后的2018年11月见底回升,中长期来看中证1000和深证成指抗跌性较强。风格表现方面,短期消费、成长风格迅速反弹,之后稳定风格相对抗跌,成长风格一枝独秀。行业表现方面,5个交易日后,社会服务、农林牧渔、传媒增幅排名前三;60个交易日后,传媒、食品饮料、美容护理抗跌性排名前三;180个交易日后,电力设备、建筑材料、汽车涨幅排名前三。
第六次年中预算调整(2016年10月):此轮预算调整后,股市迅速企稳回升,稳定、金融风格表现较好,钢铁、石油石化等上游资源板块和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表现占优。宽基指数方面,上证指数、上证50、沪深300迅速反弹并在中长期保持上行趋势,其中上证50长期增幅最高达17.27%。风格表现方面,短期各大风格指数均反弹上行,其中周期风格涨幅最大,之后再度调整,仅有稳定风格保持上行,最后稳定、金融风格领涨上行。行业表现方面,5个交易日后,美容护理、建筑材料、有色金属涨幅排名前三;60个交易日后,钢铁、石油石化、建筑装饰涨幅排名前三;180个交易日后,家用电器、钢铁、食品饮料涨幅排名前三。
结合以上复盘可以发现,增发国债、预算调整释放出积极的财政扩张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特别是政策成效显现,经济悲观预期得以扭转时,A股多会触底回升,特别是上证50、沪深300等宽基指数有较高的胜率,建筑材料、非银金融、有色金属等直接利好的顺周期行业涨幅居前,另外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TMT、电力设备也有不错的表现。
本周有多重利好助力A股重返3000点,后续关注以下投资机会:
一是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访华、王毅外长访美,中美关系边际缓和,叠加美债利率震荡下行,利好流动性改善、产业催化的消费电子、半导体国产替代、国产算力等科技成长方向;
二是工业企业利润连续第2个月实现正增长,时隔五个季度首次由降转增,库存增速连续第2个月回升,实际库存也有回弹,“补库”信号再度显现,关注库存回补、景气好转的汽车、家电、军工、轻工等中游制造方向。
三是万亿国债增发,中央财政加杠杆助力跨期稳增长,进一步确认经济底部信号,关注直接受益的有色、建筑建材、水利、非银等顺周期方向。
市场复盘:整体大幅上行
本周市场整体大幅上行,宽基指数整体呈上涨势态,其中中证1000上涨幅度最大。本周宽基指数全部呈上涨趋势,其中中证1000、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沪深300、上证指数、上证50、科创50分别上涨2.47%、2.09%、1.74%、1.48%、1.16%、1.08%、0.005%。
行业层面,申万行业整体表现大幅上行。本周,农林牧渔、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汽车、环保行业上涨较明显,分别上涨5.12%、4.60%、4.34%、4.23%、4.10%。美容护理、通信、煤炭行业跌幅居前,分别下跌2.18%、1.86%、1.09%。
估值方面,本周大部分行业估值呈上行趋势。其中农林牧渔、纺织服饰、医药生物行业涨幅居前,为1.05X、1.04X、1.04X。美容护理、通信、煤炭行业当前PE值下降幅度居前,当前PE值分别为0.96X、0.98X、0.99X。
情绪总览
5.1
交投活跃度:市场交投情绪大幅提升
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换手率显著上升。本周日均成交额为8418.98亿元,环比增加694.56亿元;日均换手率为1.0893,环比上涨0.1047个百分点。
5.2
恐慌:国内大幅改善,国外有所好转
本周50隐波大幅下跌,国内恐慌情绪大幅改善;VIX指数小幅下行,海外恐慌情有所好转。平均上证50ETF隐含波动率为14.09,环比下行4.11%,本周国内恐慌情绪大幅下行;平均VIX指数为21.27,环比下行0.44%,内外海外恐慌情绪均有好转。
5.3
内资:融资余额小幅增加,融资交易占比小幅下降
本期融资余额小幅增加,融资交易占比小幅下降。具体来看,本期杠杆资金净流入24.08亿元,环比多流入10.78亿元,两融资金净流入额增加。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7.65%,环比下降0.24%,本周融资交易占比小幅下降。
本周基金新发规模小幅下降。具体来看,本周偏股型基金发行10.32亿元,环比下降5.01亿元,新发基金规模小幅下降。
偏股型基金可用现金大幅下降。具体来看,本周偏股型基金可用现金2346.77亿元,环比下降269.12亿元,偏股型基金可用现金大幅下降。
5.4
外资:北上资金小幅净流出
本周北上资金有小幅净流出。具体来看,本周北上资金净流出4.46亿元,环比少流出236.00亿元。
资金行业选择:上游资源板块外资流入增加
本期内外资共同流入了电子、公用事业行业,共同流出了非银金融、电力设备行业,而二者分歧主要集中在汽车、通信、钢铁、基础化工等板块。
共同看好-电子、公用事业:电子行业表现为内外资均连续四期看好。公用事业行业表现为内外资均在本期转为看好。
共同看空-非银金融、电力设备:非银金融行业表现为外资连续四期看空,而内资在本期转为看空。电力设备行业表现为内资连续两期看空,而外资连续三期看空。
分歧较大-汽车、通信、钢铁、基础化工:汽车行业表现为内资在本期转为看好,而外资在本期转为看空。通信行业表现为内资连续四期看好,而外资在本期转为看空。钢铁、基础化工行业均表现为内资在本期转为看空,而外资在本期转为看好。
下周重点关注:美联储11月FOMC和国内10月PMI
本周海外数据频发,强劲的地产数据强化市场对于美国经济不着陆的预期,但是美国PCE数据显示通胀压力有所放缓,而且当周申请救济金的人数出现了超预期上行,显示就业市场的韧性有所减弱。叠加周一美债空头出现转多,多空情绪进一步博弈使得美债收益率保持在4.8%-5%的范围震荡。
下周是超级央行周,一方面有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央行利率决议,市场预计美国会维持暂停加息,关注联储官员对于后续加息的预期管理。日央行预计保持当前YCC范围不变,通胀持续回落也会支持英央行维持高利率悬挂。
下周海内外重要数据频发,海外有重要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JOLTS报告、制造业订单以及ISM PMI数据公布,将进一步影响市场对于后续的经济以及利率预期,欧日英都有相应的失业率数据公布。国内则是有10月PMI这一经济先行指标出炉。
风险提示
(1)美联储鹰派加息
(2)巴以冲突升级
(3)政策不及预期
研报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中央加杠杆:现实背景、政策信号和投资机会——策略周报》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9日
发布机构:华鑫证券
本报告分析师:
杨芹芹 SAC编号:S1050523040001
宏观策略组简介
杨芹芹:经济学硕士,7年宏观策略研究经验。曾任如是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民生证券研究员,兼任CCTV新闻和财经频道、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等特约评论,多次受邀为财政部等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研究咨询,参与多项重大委托课题研究。2021年11月加盟华鑫证券研究所,研究内容涵盖海内外经济形势研判、政策解读与大类资产配置(宏观)、产业政策与行业配置(中观)、全球资金流动追踪与市场风格判断(微观),全方位挖掘市场机会。
孙航:金融学硕士,2022年5月加盟华鑫研究所。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法律声明
本微信平台所载内容仅供华鑫证券的客户参考使用。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华鑫证券的客户,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我们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华鑫证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内容而视其为客户,研究观点的表述节选自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平台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华鑫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欲引用或转载本平台所载内容,务必注明出处为华鑫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节选和删改。
华鑫证券研究所对本订阅号(名称“华鑫研究”,微信号“HXIN_SH”)保留一切法律权利。